在歷史的殿堂上
小P
一次我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香港廣播75年」的展覽。
我看到專題介紹李我、郭利民(Uncle Ray CORDEIRO)、鍾
偉明等資深廣播員的展板。但更讓我驚喜也驚訝的,是看
到森美、阮小儀、蘇絲黃、泰山等商業電台DJ的圖片,我
驚訝這麼的人物居然也登上了歷史的殿堂。
我不是說他們配不上在廣播史佔一席位,只是……有人說
「我們都在寫歷史」,也有人說我們就是缺乏了描寫庶民
生活的民眾史和文化史。這個展覽展現的,算是大眾文化
史吧,那些廣播員算是「庶民」吧,或許fans才算是。讓
我想起一次看展覽,看到一張六十年代披頭四訪港的圖片
。有人告訴我圖片上那位就是她,她當年見證了實況。我
很喜歡一面看展覽,一面跟參觀者攀談,聽他們鮮活的故
事。畢竟展覽館上展示的雖不能說錯,但這只是展覽當局
的觀點。
博物館內外的「庶民」的故事固然鮮蹦活跳。可是社會學
家吳俊雄(梁款)告訴我們,當他做口述史研究的時候,
老人家記憶模糊,說故事天花亂墜,像民間傳奇多於史實
。可是歷史必須「信而有徵」。梁款常常請老人們給他看
照片、私人筆記等「實物」。只是他認為家庭照很人工化
。只記住歡樂時刻,不會看到人們穿什麼衣服上班,坐什
麼交通工具送貨(我還是可以告訴你,我穿U2佐丹奴的T恤
牛仔褲上班、乘38、42C公車和地鐵送貨,只是照片欠奉!
)。我覺得梁款這麼說不公平,那時攝影錄影技術根本就
沒那麼發達和普及。不像現今的人拿著附攝影功能的手機
甚麼都拍一頓。影像文獻尤缺,那時還沒有電視台、沒有
每天拍攝和播放的新聞。就是香港電台製作的「集體回憶
系列」也不得不把那幾套舊政府宣傳片播來播去,甚至要
選用那個時代的劇情片來展示當時人們的生活。
加上,很多人家居狹窄,沒那麼多地方擺放雜物。就是有
也未必懂得整理、爬梳「文物」,很多珍貴的東西就此流
失了。近日知道Joe兄就購了許多舊書,研究民國人物。有
位女士用心剪報,集了廿多鉅冊。我近日也理出不少舊剪
報,只是整理需時。我衷心佩服社會上還有那麼多「民間
史學家」,只是……
或許上述的人未必志在歷史,有些人酷愛歷史,卻因各種
原因未竟其志。近日看了一本書,說有一位學生醉心閱讀
、治學沈實。他懂得在發黃的六、七十年代的舊報紙和縮
微膠片中發掘資料、爬梳史料,甚至懂得重構歷史。可惜
因家庭和現實的壓力,選修了社會學系。我初中時也很喜
歡歷史,甚至在作文中寫出「我希望單親家庭的故事能被
紀錄下來,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我不知道那時有沒有
聽過「口述史」這個詞兒。可是中四時選了理科,後來也
進了社會學系。如今當我面對我的個人歷史,或許也只落
得淒然嘆喟,不堪回首。
我始終深信,歷史不單只屬於帝王將相、官僚政客。有人
說成王敗寇,我知道很多名成利就的大人物的事跡,但我
也很想知道,那位在1967年介紹華富村的政府宣傳片亮相
的小朋友現在怎麼呢?那位跟無線電視同年月日(1967/11/19)
出生,早年每年在台慶露面的女孩現在又如何?一位在八
十年代好些時事節目出現的都市小人物安仔、或是原名羅
文輝,七十年代香港的心算神童「神童輝」還好嗎?我不
是記者,無法得悉他們的聯絡方法,但我仍相信總有些有
心人會繼續跟進他們的故事。雖然這些人物或許只是歷史
的匆匆過客。可是在歷史的殿堂上,這些小人物,甚至你
與我,也該給他們佔一席位吧!
參考網站
香港歷史檔案館
延伸閱讀︰
《過去的聲音 : 口述歷史》(The voice of the past : oral history)
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 ; 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ISBN:0195921097)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601.07 3008
《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楊秀珠主編
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10月(ISBN:9628820648,HK$48)
〈家庭的相簿〉 梁款(吳俊雄)
香港《明報》,29/7/2003
〈健談耆英剪貼明星足跡〉
香港《荃葵星報》,27/1/2004
上網日:200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