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漫談

20030701+20030709,香港
你永不會獨行——記反廿三大遊行
Patrick



文章開始

"We've done our part!!"

"We do our part"本來是美國在三十年代,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為了回應經濟大衰退(Great Depression)
而推行的「新政」(New Deal)的口號。我曾看過一張歷
史圖片,一班工人的築路,旁邊放著寫著「USA WPA Work
Program」的牌子。表現著這是為「國家」而建設,「新政
」為人民帶來願景(vision)。特區治港六年了,給市民
帶來了什麼願景?

2003年7月1日(二),我和家母和Sam參加了反二十三條的
大遊行,表達我們對政府的不滿。雖然顧念到家母的體力
,我未能走畢全程,可是我想到的,正是"We've done our
part!!"這一句,我們總算做了我們的一份。

遊行經過

一時許,我和家母先到馬頭角牛棚(Cattle Depot)參觀
藝術展覽,與Sam會合。1345專車至,與一位在民主黨當社
區幹事的朋友,還有廿多位街坊一起乘專車前往銅鑼灣維
多利亞公園。車內有人帶備了畫有「打倒廿三妖魔」的標
語牌。還有一對可愛的「迷你版Twins」。沿途我見到一輛
輛載著示威參加者的旅遊車途經海底隧道、高士威道前往
維園。幹事說單民主黨就派出了五、六十輛旅遊車從港九
新界前往維園。由於人車眾多,我們在2時20分左右於電氣
道下車,從興發街進入會場,經游泳池至手球場。我們於
場中唱歌和喊口號,途中有人拍照,見證歷史一刻。無奈
我們在維園內「打困龍」達兩個多小時,到四時四十分左
右方能離開維園,經記利佐治街出電車路。至怡和街看見
立法會議員鄭家富在喊口號和呼籲群眾參與遊行。6時20分
左右,顧念家母的體力,只得於灣仔集成大廈附近與Sam道
別,離開遊行隊伍回家。

舞昇平vs人民力量

當天工聯會租用了維園六個足球場舉辦所謂「慶回歸」的
「活動」。會場雖鑼鼓喧天,「保皇黨」之聲更此起彼落
。經過足球場看到穿上橙色"FTU"字樣服裝的工聯會工作人
員,有人更喊:「收工啦!阿伯!沒球踢了!」回家看新
聞聽到老董說政府的意見跟市民一致,我想:「哪一班市
民?是FTU那班麼?」本來當局只開放東行線給遊行人士,
可是人數眾多。連西行線也開了,我看著地上的警察封鎖
線(cordon),Sam說這是「人民的力量」!

在酒樓上,在天橋上——乘客在哪兒?

魯迅(1881-1936)有名篇《在酒樓上》,雖我沒看過,也
不知講什麼,可是我經過灣仔一間酒樓,我看到上面的顧
客為我們揮手致意,讓我impressed。經過一條天橋,只見
一輛輛空空如也的公車,我不禁問:「乘客在哪兒?」。
每看到攝影機以及公車,我們總會揮手致意。

"You'll never walk alone!"

有友人擔心,示威那天很跟朋友會合,見了陌生人也不知
說什麼。我也想過,偌大的會場,的確難以找齊來自四面
八方的所有朋友一起同行。我想起了利物浦球隊的motto
「你永不會獨行」。有人說今次遊行顯示了市民的高質素
,比如經過樓梯,糾察會告知要小心;經過花叢和障礙物
,人們會相互照應。就是人多,人們也耐心等候,沒有怨
言。葡萄牙語有「中國人的耐性」這句話,他們會覺得中
國人是一個很有耐性的民族,或許是。可是有些人有些事
可真的忍不了,有人把那些派發的董建華海報踐踏,甚至
把它們貼在親北京報章《大公報》報社的門前(我在現場
沒看到,在傳媒才看到)。保皇黨!

"Big sister is watching us... from a distance!"

我曾經說過,生命中如果有一個溫柔細心,又關心你的「
姐姐」實在是好事。可是如果這位「姐姐」是葉劉淑儀(Regina
IP,保安局局長)又如何? 在示威者中有人打出"Big sister
is watching you"的標語,取意奧維爾(George Orwell)
《1984》中的「老大哥」(Big brother)。我有一位日籍
好友,在大家的心目中她是我的「姐姐」。她也參加了遊
行,四五時於銅鑼灣出發,八時行至中環匯豐銀行附近,
警方封鎖前往政府總部的路,雖也未竟全功,但也表達了
她的訴求。她每年要出席由某個本地日本人團體辦的所謂
「回歸晚會」。但這一屆,她要杯葛,有guts!

應似飛鴻踏雪泥

最近看了《日本的智慧》這本書,談及日本的茶道。每次
舉行茶道的聚會得作一篇「茶會記」,記載每次茶會的會
眾、佈置、茶具甚至談話內容。我想到自己每次去了旅行
要寫遊記,替友人助選要寫「助選記」,連示威也得作「
示威記」,積累了不少的「記」。我想起曾經有人做了一
篇《菲林明道遇險記》,記載他參加一次示威的驚險經歷
。我想,會不會有一天發展出一套「示威文學」?

有人說「五十萬人,五十萬個故事」。我想就是會不會出
現一種新的文學體裁也好,這些文字紀錄將會成為社會史
上的珍貴文獻。


延伸閱讀
Patrick的《23條浪潮中的我》


返回專題目錄


上網日:2003年7月17日